PI-Union Medical Science Ltd.

COVID-19 疫情後,晚期癌症患者之遠距醫療使用頻率增加

Telehealth and Health Care Contact Days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fter COVID-19

COVID-19 疫情後,晚期癌症患者之遠距醫療使用與醫療接觸日數分析

Ali M. Duffens, MD, MPH; Shiyun Zhu, MPH; Aida Shirazi, PhD; et al.

JAMA Netw Open.

2025 Jun 2;8(6):e2516762.

摘要

重要性
COVID-19 疫情促使遠距醫療廣泛應用,但對於晚期癌症患者而言,其與「時間毒性」(time toxicity)(即與醫療系統互動所造成的時間負擔)之間的影響仍不清楚。

研究目的
探討 COVID-19 疫情對於診斷後 1 年內死亡之晚期癌症患者所產生的時間毒性影響,特別關注包括遠距醫療(Telehealth)在內的醫療使用變化。

研究設計、地點與參與者
這是一項回溯性世代研究,納入所有在診斷後 1 年內死亡的第四期癌症患者,追蹤時間限制為診斷後一年。病患資料來自美國北加州凱薩醫療體系(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),此系統為整合型價值導向健康照護體系。依據診斷時間,將病患分為疫情前組(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)與疫情後組(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,追蹤至2023年6月)。

暴露因子
COVID-19 疫情前後的醫療使用情形。

主要結果與衡量指標
以病患與醫療系統接觸的日數占存活日數的比例,作為「時間毒性」的衡量標準。醫療使用類型包括門診(面對面與遠距)、急診就醫,以及住院情形。透過多變項負二項迴歸(multivariable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)分析各類醫療使用的變化。

研究結果
共納入 9643 名患者(年齡中位數為 74 歲 [IQR:66–81];男性 5119 人,占 53.1%),其中疫情前組為 6558 人,疫情後組為 3085 人。病患在整體存活期間中位有 32.5%(IQR:21%–50%)的日數與醫療系統接觸。疫情後組面對面門診次數減少(調整後盛行比 APR 為 0.71;95% CI:0.69–0.74),遠距醫療使用則增加(APR 為 2.01;95% CI:1.94–2.07)。整體醫療接觸日數略增(APR 為 1.04;95% CI:1.02–1.07),急診與住院日數亦上升(APR 為 1.09;95% CI:1.04–1.15)。

結論與研究意義
這項針對晚期癌症患者的世代研究顯示,疫情後的時間毒性依然偏高。儘管遠距醫療使用增加,急診與住院使用也同步上升。這些發現突顯了在末期病人照護中,需將遠距醫療納入時間毒性評估,以優化病人導向的照護策略。


🔍 評論

By PI-Union Medical Science Ltd.

1. 研究亮點
  • 這篇研究聚焦於「時間毒性(time toxicity)」這個相對新穎卻極具臨床意義的概念,尤其對於晚期癌症患者,其時間成本幾乎等同於生命成本。
  • 利用Kaiser Permanente的大型資料庫,納入近萬名晚期癌症患者,具備強大的樣本數與現實世界資料的代表性。
  • 採用多變項負二項迴歸模型,控制混淆因子,確保統計推論的穩健性。
2. 重要發現
  • 疫情後整體醫療接觸日數略增(APR=1.04),尤其是急診與住院使用上升(APR=1.09),顯示即使遠距醫療使用大幅提升(APR=2.01),也無法減少整體醫療負擔。
  • 面對面門診下降,可能與疫情期間醫療資源重新配置、病人就醫意願改變有關。
  • 時間毒性並未改善,反映出遠距醫療的推動雖能減少就醫次數,但未必能有效降低整體醫療系統的接觸壓力。
3. 臨床與政策意涵
  • 遠距醫療應納入末期照護設計中:這不僅是技術選項,更是一種減少病患時間負擔的倫理考量。
  • 強調「時間」作為治療品質的指標,有助於臨床決策從「延長壽命」轉向「提升生活品質」。
  • 疫情雖促使數位轉型,但也暴露出急性照護依賴度未改善的結構性問題,未來必須有更整合的照護模式,例如安寧療護與社區醫療的強化。
4. 研究限制
  • 雖然樣本數大,但僅限於美國北加州一個特定醫療系統,結果的外部效度需審慎解讀
  • 未深入探討病人滿意度、生活品質家庭照護者負擔等病患導向指標,這可能是未來研究的方向。
  • 遠距醫療的質與量仍有待細緻區分,例如視訊 vs. 電話,初診 vs. 追蹤等,對時間負擔的影響可能不同。
5. 總結

這篇研究在後疫情時代提供了一個重要啟示:「提升醫療效率」與「提升病人生活品質」之間,不能只是以服務量來衡量,還要關注病患寶貴的時間。
真正的以病人為中心照護,應該是:給病人留時間過生活,而不是只讓他們過醫療人生。


如何讓末期癌症患者不再奔波醫院?

在晚期癌症照護中,最令人心疼的情況之一,就是看到病人頻繁奔波於門診、急診與住院之間,只為了緩解疼痛、處理副作用,甚至只是等待檢查結果。許多病人與家屬都曾問過一句話:「真的非得這麼折騰嗎?」

COVID-19 疫情期間,遠距醫療大幅發展,讓我們看見另一種可能——是否能讓病人在家的時間更多、在醫院的時間更少?

🚑 為什麼癌末病人常跑醫院?

  1. 疼痛或症狀失控:無法忍受的痛楚、喘不過氣或出血,家屬無法處理,只能送急診。
  2. 治療副作用:放療、化療、標靶藥常伴隨發燒、感染、噁心、白血球下降等症狀。
  3. 沒有居家支持系統:病人和家屬缺乏資源,對突發狀況無所適從。
  4. 醫療模式設計仍以醫院為中心:病人必須親自回診、檢查、領藥。

🧭 減少跑醫院,有辦法嗎?

✅ 可以,關鍵在於「提早介入 + 遠距支援 + 居家安寧」

1. 疼痛與症狀管理計畫
  • 醫師應在病情進入末期時,與病人預先擬定疼痛控制策略
  • 提供居家止痛藥物(如口服嗎啡、貼片)、止吐藥與抗焦慮藥
  • 設置 24 小時遠距醫療專線,協助病人與家屬即時處理問題
2. 遠距醫療與居家追蹤
領域遠距處理內容效益
疼痛控制評估與加藥、減藥減少急診風險
治療副作用追蹤如發燒、嘔吐、感染避免病情惡化
心理社會支持緩解焦慮與憂鬱減少不必要就醫
藥物開立與諮詢口服標靶藥、化療藥物續用減少門診次數

🏡 居家安寧療護怎麼做?

居家安寧是目前國際推動的終末期照護模式,讓病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安詳離世。

居家安寧需要什麼?
  • 安寧醫療團隊(醫師、護理師、社工、心理師)定期訪視
  • 提供醫療器材(病床、氧氣、洗澡椅等)
  • 準備「居家症狀控制包」
  • 家屬教育與情緒支持
  • 24 小時聯絡電話,協助突發症狀處理
台灣的資源現況
  • 健保已提供居家安寧療護給付
  • 各大醫院、基金會(如安寧照顧基金會)均有合作單位
  • 可由病人主動申請,也可由主治醫師轉介

Source: Telehealth and Health Care Contact Days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fter COVID-19

Translator and Reviewer: PI-Union Medical Science Ltd.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zh_TWChinese (Taiwan)